去台北的契機
因為T大使希望大部分人都要上台北集思會議中心,所以有補助交通費。我已經蠻久沒去台北了,我對台北的印象是步調很快、氛圍比較冷漠。相比之下,躺平仔比較喜歡鄉下,步調沒那麼快、氛圍也比較輕鬆。
我早早訂了來回火車票,星期天早上就去台北。到青旅入住前還有大概六、七個小時,我開始規劃去哪裡走走。之前上台北多半是參加比賽和活動,空檔時我常去逛美術館、看展覽,至於台北的夜生活,因為比較貧窮和早睡早起,基本上沒有機會體驗。
到台北要去哪
到了台北,靈機一動就就想去泡溫泉,之前環島在東部停留很多天,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泡溫泉。台北的北投溫泉很有名,其中一種泉質是唯二的青磺泉泉質。搭捷運時發現,北投站旁邊還有新北投站,大部分的溫泉旅館、泡湯場所和吃的,都在新北投站附近。除了泡溫泉外,也要想去哪裡逛逛、吃什麼。
第一站到北投溫泉博物館,看溫泉的歷史和介紹。不過裡面比想像中小很多,沒什麼好看或好拍的,加上人很多,沒辦法像在美術館一樣安靜欣賞,所以就早早離場,往地熱谷去。
地熱谷像一個大型露天溫泉,池水冒著煙,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。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台東看過的溫泉湖,旁邊是山壁,滾燙冒煙的景象讓我印象深刻。相比之下,地熱谷的景觀和氛圍沒有小時候看到的那麼震撼。繞了一圈後逛了紀念品店,但大多東西偏貴,我們家的個性也不太留紀念品,邊緣人也沒有人可以送,所以準備先去吃飯,再去泡溫泉。
溫泉帶有日式文化,所以腦海自然浮現拉麵、溫泉蛋、牛奶。最後決定吃拉麵。我會看 Google Map 找附近餐廳,沒吃過的就去試。較老的店家風評常兩極,我會看一星評價,了解為什麼貴、湯頭或食材品質是否理想。如果發現老店狀況差強人意,我會選擇比較晚開、但評價普遍好的店。最後吃了雞白湯加蒜蛤蜊的拉麵。免費加麵來了一大坨,讓我有點驚訝,吃到兩大球也沒覺得很撐。不過飯後立刻泡湯怕肚子會不舒服,就先到附近的復興公園坐一坐。
發現與感慨
有時宅在家很輕鬆,但也慶幸自己願意走出去。走出去可能是嘗試新事物、觀察世界、看看不同的風景,或親自去實做一件事。每次這樣做都會有點感慨,也慶幸做出這個不後悔的決定,通常在體驗的過程中會看到一些特別的事物。
這座公園很大,有寬廣的戶外空間、遊樂設施、訓練器材、座椅和遮陽處,甚至還有溫泉足湯。因為前陣子去學長照,所以我常觀察老人的狀況:身體情形、與他人的互動,散發的訊號。我發現願意出來活動的老人通常相對健康,很多人會自己運動,例如拍球、拉筋、唱歌和他人交流。無論是和社會連結、讓身體動起來,我覺得都挺好。也觀察到台北這邊東南亞或其他洲來的外國朋友比例並不低,也讓我感慨和年輕時的認知有點不同。我在座椅上感受鳥叫與放鬆,很享受這段愜意的時光。
溫泉-瀧乃湯
休息一陣子後我決定去泡溫泉,選擇的是「瀧乃湯」。它從日治時期1910年代就存在,某方面對我來說也算古蹟。既然經過歲月洗禮、屹立不搖這麼久,票價不貴,只要 150 元,但它是裸湯,需要全身脫光。裸湯的好處是泉質更好:不能穿泳褲、不能帶毛巾下去,要把身體和腳洗乾淨,避免污染泉質。缺點就是得和一群同性一起全裸(擊劍!)。不過我脫掉眼鏡就看不到,所以沒差。
櫃台問我是否來過、要不要買毛巾和水。我個人建議最好再買一瓶 30 元、1500cc 的水帶進去比較好。進去後發現置物櫃非常老舊,是傳統木櫃加簡單的鎖,我手忙腳亂才把背包硬塞進去,鎖起來也不太順手。
「瀧乃湯」大多都是當地人來泡,因為水溫很高,有43度和46度兩池。我以前泡的大多在38~40度,那是人體覺得溫暖或舒服的範圍,43 度就偏燙了。我很久沒泡溫泉、也很久沒洗熱水澡,果不其然,剛把小腿放進去就覺得太燙,需要調整呼吸,慢慢適應後,讓大腿入水、再到屁股、腰,最後把肩膀沉進去。我沒有把頭泡下去,因為這裡的溫泉具有腐蝕性。我緊張時會摸臉,溫泉水順著額頭滴到眼睛,馬上有微痛和不適,眼淚流出來還是沒緩解,我趕緊到淋浴區沖洗眼睛,才回來繼續泡。
水溫很高,會感覺血液循環變得很快,在裡面伸展或移動,會讓那個部位感覺更燙,甚至燒燒的。從溫泉起來後會有點微暈或不舒服,背部會一直出汗,這種高溫溫泉一次泡兩到五分鐘就差不多了,很少有人能待更久。起來後需要時間休息並補充水分或電解質(我不確定為什麼大家都沒帶水)。我很快就把小罐礦泉水喝完,很後悔沒有多買一瓶。
整體來說是很特殊的體驗,如果你也想來泡,我建議先看 Google 的評論,因為男女評價很兩極:男生這邊相對安靜,但女生那邊會有很多的八婆,所以泡之前先參考評論。泡完溫泉後,我就回去青旅,準備晚上的規劃。
明天的規劃
原本想說看看室友願不願意晚上一起逛夜市或其他地方(之前都跟外國人出去逛),但直到晚上八點都沒有人入住。五點有點餓,沒人來,又很想吃麻辣鴨血,就開始找附近的麻辣湯頭、麻辣鴨血、臭豆腐。因為是星期天,隔天是星期一,很多店星期天晚上沒開,想吃麻辣湯底,附近的火鍋店又特別貴,動不動就四百塊起跳。最後找到附近一間平價的連鎖三媽,點了臭臭鍋加 60 元麻辣鴨血和臭豆腐,吃得很滿足。在這個貴貴的地方,算是另類的救贖。
晚上我問老妹有沒有推薦的早餐,他推薦幾家附近的早午餐店,後來說如果要去善導寺站,附近有一間「阜杭豆漿」,應該算是台灣最有名的早餐店。於是我開始研究它的評論,思考明天要點哪些餐點。
早上因為昨晚室友很晚才入住,本身就淺眠,發出的聲音,對我來說都會自動放大,所以我睡得不好,怎麼都睡不著,只好坐起來靜坐,不知不覺到了五點,結果google時,才發現星期一休息,(沒有人告訴我啊!!!)只能改去其他比較便宜、CP值高的早餐店。因為太早起,到報到還有一段時間,我就先到附近公園走走。旁邊剛好有文創展,主題有哆啦 A 夢、米飛兔、鬼滅之刃。展區開放得比較晚,我七點多到時還沒開,不過可以先看立牌、簡單拍幾張照。之後我坐在階梯上,觀察熙來攘往的人們。
來台北,我發現公園很多,走一小段路就會遇到一個小公園。欣賞環境時,我也會想一些人生的問題與很多奇怪的想法,想一陣子後就到附近公園走走,換個環境再接著想。用不同的心境去看,感受也跟平常不一樣。
公園裡的老人有人打太極、靜坐、做瑜伽、拉筋拍、打身體,有人帶寵物跑步,還有人練高爾夫球姿勢。我在這過程想到 : 我常擔心的也許不是已經發生的事,而是那些還沒發生、卻覺得可能會發生的事。以前在快步調裡會覺得自己很渺小,容易失去自我,無法及時調整節奏,也很在乎他人的眼光。但這次來台北,無論是心境還是認知都有很大的不同,我對台北的看法也跟以前不一樣了。
T大使入場
接著到了集思會議中心。這是一棟五層樓的場地,我八點多就先把整棟繞一圈,觀察整體情況。因為九點半才開放入場,我先去附近超商坐一坐。九點半回到會場時,已經有幾十個人在排隊。入場方式用QR code掃條碼直接進場,比傳統簽到再入場有效率得多,我很欣賞這個做法。
我們這桌是某個大公司底下的專案團隊,就座後,桌上有名片、T 大使的胸章、研習手冊和一些小文具。破冰對我來說有點尷尬,交換名片也稍微生疏,並不是做不到,只是很久沒這樣交流,邊緣久了有點不習慣。這次我給自己一個小挑戰 : 試著記住鄰座的名字,我花了幾分鐘,用取綽號或聯想的方式來記,速度真的快很多。
T大使開幕典禮
不久後開場,他們安排了象徵「聖火傳承」的儀式,象徵將火炬交給下一代,有「傳承」的意涵。然後第一屆到第五屆的學長姐分享心得,我覺得都不錯。不過後面換政府官員上台講一些大道理,我覺得沒有太大必要,道理大家都懂,但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過不好?
我印象最深的是,他們說自己一直在做事,卻被抨擊,覺得是在默默做事、外界看不到。這讓我開始想 : 你們是最了解數位的單位,也找了這麼多行銷、AI、軟體與實際應用落地的公司合作,為什麼不把一些經費或資源用在「讓人一看就覺得有價值」的成果上?
T大使的問題與數發部的經費
光這次活動開始前我就觀察到幾個問題,例如 LINE 群裡負責回覆問題的人,為什麼不導入AI機器人?成本很低,能先處理常見Q&A,個別化或特殊情況的問題再交給真人,大家就不會把時間花在重複問題上。官方網站或 Q&A 內容顯然不夠完整,才會造成每個人重複提問,導致處理的人很忙。
對我來說,你們有經費、有資源、有專家,只要行銷、宣傳做好,做過的事讓大家看見,這應該不難。能嘗試各種想做、也該做的事,甚至推動正確的方向。那為什麼最後的結論變成「我們有在做事,大家都在攻擊我們」?為什麼講完大道理後又接這樣的說法?這個轉折讓我覺得很特別、也很奇怪。接下來由導師講解規則、證照、數位翻轉任務,說的是我們在T大使訓練流程裡會做的實作與可能遇到的問題。我心裡想 : 為什麼這些資訊當初沒有放在網路上?已經辦了五屆、累積了這麼多經驗,為什麼今年還是感覺問題很多?
署長有說這一屆可能會是最後一屆,因為明年的經費還沒下來。於是我很好奇跟政府申請的經費到底是多少。我自己初估,每個學生大概會花到獎勵金兩倍左右,抓一個人 20 萬,再乘以 300 位,最多就6000萬吧!後來我就上網查了一下,X,1億多…..。
第六屆(114年)T大使:兩個「大包」標案(是分開、可累加)
案號 | 標案名稱 | 採購機關(單位) | 決標日 | 決標金額(NTD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ADI-114511504 | 數位青年T大使推動計畫 | 數位發展部 數位產業署(數位服務組) | 114/07/24 | 72,300,000。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 |
ADI-114511505 | 數位青年T大使推動計畫-數位共融暨AI整合型人才培育 | 數位發展部 數位產業署(數位服務組) | 114/04/09 | 50,708,000。計畫平臺 |
這不是「同一案子改金額」,而是兩個不同案號、不同決標日、各自決標的委辦案,因此金額可累加看作 114 年度 T 大使相關支出的兩個大包。72,300,000 + 50,708,000 ≈ 123,008,000(約 1.23 億)
用300 人做保守估算完訓獎勵金:10.9 萬 × 300 = 32,700,000,證照補助:6,000 × 300 = 1,800,000學生端合計(上限)≈ 34,500,000(3,450 萬)
3450萬/12300萬 大約=28%,我想問其他錢去哪了?不會花了大把的鈔票在這個中午,大家線上簽退,就會卡住的系統吧?(這個系統應該前幾屆就做好的吧?)
然後數發部,一年大約有100多億的預算,如果T大使是一個很棒的計畫,那你有沒有多開這種計畫?其他的錢用在哪了?為什麼還會有經費不下來的問題?我只是個宅宅,平常也不碰我不感興趣的話題,但你在我面前講幹話,還講得那麼理所當然,那我真要花點心思,思考與研究一下你的表達了。
然後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關鍵字,「AI十大建設」,未來10年投入至少1,900億元。
午餐時間
講解結束後就吃午餐。午餐其實不錯,大概120元,有豬肉與雞肉的鐵盒便當,搭配的不是一次性免洗筷,而是比較講究的筷子,等於廠商用鐵盒加好筷子供餐。茶點方面有紅茶和咖啡,口渴的時候可以喝。
下午的課程
下午的課程比較像從創業者的角度出發,談創業時的思考方式,以及實作時遇到的困難與解法。內容比較偏「怎麼思考」:談利害關係人與關係網,從不同維度、時間點、心情去拆解一件事,抓的重點不同,思考方向就不同,答案自然也可能不同。他也強調,失敗不一定是個人的問題,但人常會理想化,所以要學會推出最小可行方案,快速迭代,遇到失敗時,盡快找回自信、調整心態並持續堅持。
整體來說,這堂課偏基礎,第一週的培力課程也大多像大學通識課,建立基本認知,不需要先備知識也能上手。不過有日常的思考模式,會在實作過程中完全展現出來。像我們這組在思考上,不管是發散或收斂,都不太擅長。
下課後,官方提供了兩個 QR Code : 一個是交通費報銷,一個是課後問卷。接著發了一個餐盒,我上官網看是 120 元,裡面的幾個麵包都滿好吃的。之後我急著衝捷運,轉到台北的台鐵。台北是三鐵共構,雖然有地圖和「你在這裡」的標示,但我是路痴,最後還是照著指示走才到台鐵。月台人真的很多,突然很想上廁所,很急!發現進站後沒有廁所?啊!?後來才知道 4 號門上面有一間廁所。
整體來說,這是一個不錯的活動。雖然還沒真正開始實作,但出發點是好的。比起純理論,學校教的跟企業、現實社會要的常常是兩回事,有實作機會、能嘗試並在過程中學到東西,會更好。就算之後我可能沒辦法再參加類似培訓,我還是希望政府能多推展各種在實際場域實作的課程,讓年輕人好好學習,而不是進職場才被現實毒打。也很感謝這次的活動。接下來不管是自學還是實作,我會做簡單記錄,把內容寫成文章。